群策群力 共治共管

发表时间: 2024-01-01 作者: 资讯动态

  最近,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坡脚镇大讯村热闹了起来。来自云南各地的“取经团”一波接一波,共同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难啃的硬骨头——农村污水治理。

  今年以来,文山州马关、西畴等地积极探索“低成本、生态化、易维护”的农村污水治理模式,蹚出了新路子,全州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率由2022年底的31.31%提升至61.70%,全省排名从第11名提升至第3名。文山州以党建引领、发动群众、分类分片、一村一策的做法,有效解决了农村污水资金投入不足与治理投入大、农村地区供水不足与污水治理回用的矛盾,得到了省级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污水治理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惠民工程,但也面临收集处理难、成本高等问题。而大讯村的治理账单,让人眼前一亮。

  据测算,大讯村户均综合治理单价为2697.3元,实际投入与定额预算相比,户均节约成本8397.8元,全村33户人家总计节约成本27万多元。

  坡脚镇党委、政府积极构建“镇主导、村主责、民主体”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自建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动员群众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大讯村组建施工组、互助组,采取“工匠+群众”的模式,把村小组作为项目实施单位,有效解决劳动力、工程量等差异问题,单投工投劳折算资金就达4.65万元。

  发动群众的同时,马关县积极推进废弃沼气池、化粪池的再利用,累计将5599口废弃沼气池、13913个户厕粪坑和畜禽粪坑改造为化粪池和厌氧发酵池。通过“大三格”(厌氧发酵池)统一进行集中收纳,全部用于还田还地或用作生态景观用水。同时,积极做好村内闲置地块、臭水塘的开发利用和废弃建筑材料的收集利用,既解决了“五堆十乱”问题,又节约建设成本1000余万元。

  此外,建立“政府补助、社会帮助、群众自助”工作机制,整合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和农村劳动力资源,有效解决资金筹措难、缺口大的问题。通过涉农资金、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对口帮扶资金、奖补资金等渠道整合各类资金1.49亿元;通过社会资金赞助、物资支持、人力支援以及动员群众充分利用村集体经济收益等社会渠道,集资解决2000万元;通过群众投工投劳方式缩减建设成本1.42亿元。

  文山州境内97%以上的国土为山区或半山区,全州13653个村庄星罗棋布。受制于石漠化严重等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是痛点更是难点。

  若沿用城镇模式修建集中污水处理厂,管网覆盖面大、污水收集量低、施工建设成本高,村里很难负担得起。如何找到一条低成本、可推广的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路径?

  以大讯村为例,当地结合该村处于山区半山区,四周耕地林地环绕、房屋坐落较为集中,属于非环境敏感区中的小型村庄的实际,认真研究规范要求,因村施策,研究出“连片+单户”资源化利用的治理模式,将冲厕实行先入“小三格”(农户的沉淀池、化粪池和发酵池)再到“大三格”处理,将炊事、洗涤厨房污水经隔油池过滤后进入管网治理,畜禽粪污采取干湿分离、尿液过滤进入“小三格”发酵后直接用于还田还地的模式分类施策治理。

  马关县委书记郑锦介绍,马关县坚持“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办”理念,不大包大揽,在村级成立自建委员会,采取村组互建、邻里帮建、群众自建方式,以群众为主体,成立群众施工队、工匠队、邻里互助组、支援小分队等,根据需要细化分工、互帮互建。同时,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实施征信卡管理等方式方法,推动落实群众共治共管、自用自管,确保污水处理设施建成一个、管好一个、用好一个。

  建好只是起点,管好方能长远。“如今,群众看不见污水、闻不到臭味、听不到怨言,绿美乡村建设带给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坡脚社区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宗祥介绍,大讯村制定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设施管护制度,将污水设施建设及运维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在引导家家户户“每天一清理”和管好责任区的基础上,由7名党员带头组建了7支志愿管护队,每队有4人,一月一轮换,定岗定时巡查管网、清掏污泥,做到以用为本、建管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