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化分离效果的隔油池的制作方法
餐饮废水中主要成分是剩余食物和水,以淀粉类、食物纤维类、动物脂肪类等有机物为主要成分,具有营养成分高、含水率高、油脂和盐分含量高、易腐发酵发臭等特点。故需在餐饮废水排入下水道之前,采取预处理措施,来提升污水厂的生化处理效果。
目前,常见的隔油池分为平流式隔油池与斜板式隔油池。使用平流式隔油池时,废水从池子的一端流入池子,并以较低的水平流速(2~5mm/s)流经池子,流动过程中,密度小于水的油粒上升到水面,密度大于水的颗粒杂质沉于池底,水从池子的另一端流出。在隔油池的出水端设置集油管。集油管一般用直径200~300的钢管制成,沿长度在管壁的一侧开弧宽为60°或90°的池口。集油管可以绕轴线转动。排油时将集油管的开池方向转向水平面以下以收集浮油,并将浮油导出池外。为了能及时排油及排除底泥,在大型隔油池还应设置刮油刮泥机。刮油刮泥机的刮板移动速度一般应与池中流速相近,以减少对水流的影响。使用斜板式隔油池时,这种型式的隔油池可分离油滴的最小直径约为60um,相应的上升速度约为0.2mm/s。含油废水在斜板式隔油池中的停留时间一般不大于30min,为平流式隔油池的1/4—1/2。隔油池的浮渣,以油为主,也含有水分和一些固体杂质。仅仅依靠油滴与水的密度差产生上浮而进行油、水分离,油的去除效率一般为70%~80%左右,隔油池的出水仍含有少数的乳化油和附着在悬浮固体上的油分,一般较难降到排放标准以下。并且绝大多数餐饮废水中的油脂及其他杂质都非常细小,故传统的处理工艺很难通过沉淀的方法去除这一部分污染物。
由于传统的平流式隔油池没能力去除废水中大部分的杂质和动物油脂,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强化分离效果的隔油池。
本实用新型的强化分离效果的隔油池,其特征是由五个相互独立的水池组成,其中:
第一水池与进水管道连通,第一水池、第二水池、第三水池、第四水池以及第五水池分别通过管件Ⅰ、管件Ⅱ、管件Ⅲ以及管件Ⅳ依次连通,所述的管件Ⅰ、管件Ⅱ、管件Ⅲ以及管件Ⅳ采用上下开口的H型弯头管;第一水池、第二水池、第三水池以及第四水池深度逐渐变浅;第五水池深度最深,内部设置滤料,滤料由相邻的金属网片固定,末端接入排水管。
所述的第一水池、第二水池、第三水池以及第四水池两两相邻,采用回转式设计。
作为优选,第五水池内的滤料设置前后两组,滤料采用粒径在2-3cm栗炭材料;金属网片采用孔径为1cm钢丝网片。栗炭为活性炭的一种,市面上很常见,具有易加工,价格低,截留吸附效果好的特点。
H型弯头管能有效的阻止水池中经过沉淀分层后废水中的上部油脂和下部颗粒杂质进入下一水池,H型弯头管的上部和下均采用开放式的设计,便于弯头管的清通;随着第一至第四水池的容积逐渐降低,因此导致水池中经过沉淀分层后,上部油脂层和下部废渣层的高度发生改变,为确保油脂和废渣不进入下一水池,故管件Ⅰ、管件Ⅱ、管件Ⅲ以及管件Ⅳ的底部进水口高度逐渐上移。
餐饮废水由引入管进入第一水池,当池内废水的高度低于管件Ⅰ垂直部顶部高度之前(低于横向管),废水可在第一水池中沉淀。由于使用了管件Ⅰ的缘故,增加了油水分离的效率,也就增加了对废水的处理效果,管件Ⅰ的进水口应设置在第一水池的中间靠下位置,保证废水经过沉淀分层后,其上部的油脂和下部废渣不会进入到下一水池。之后的第二水池、第三水池以及第四水池采用了同样的设计,确保废水能轻松的获得足够多的停留时间。直到废水进入第五水池,第五水池中设置了两组平行布置的滤料,第一组粒滤料用于截留和吸附废水中粒径较大的悬浮颗粒,第二组粒滤料用于强化上一个截留和吸附的过程,目的是去除废水中粒径较小的悬浮颗粒,进一步去除了废水中的悬浮物和动物油脂。
管件Ⅰ、管件Ⅱ、管件Ⅲ、管件Ⅳ和管件Ⅴ均采用H型弯头管,本实用新型隔油池相较于平流式隔油池,去污能力明显提高。该隔油池由五个水池组成,第一水池-第四水池采用回转式设计,第五水池为过滤水池,逐渐增强了废水的处理,特点是占地面积小,操作便捷,易于清通,全程采用无动力设计,节能高效。
第五水池前端指的是经过第一水池-第四水池但又未经过第五水池中栗炭的那一部分废水。由表格可见,原水经过前部水池后,水中的SS、CODcr、溶解性总固体、总油、动植物油、色度均有大幅度的下降;BOD5、氨氮、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总氮也有一定的下降,经过5号水池后,水中的各项指标进一步下降,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_343-2010)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A级标准。总结起来水质变好的原因有三个:1、废水的水力停滞时间显著增加,沉淀分离效果非常明显。2、使用H型弯头管后,明显减少上一号水池中的油脂和废渣进入下一号水池。3、栗炭吸附和截留了废水中相当一部份的油脂,水质明显变好。
第一水池1,第二水池2,第三水池3,第四水池4,第五水池5,滤料6,进水管7,排水管8。
实施例1:强化分离效果的隔油池,其特征是由五个相互独立的水池组成,其中:第一水池1与进水管7道连通,第一水池1、第二水池2、第三水池3、第四水池4以及第五水池5分别通过管件Ⅰ、管件Ⅱ、管件Ⅲ以及管件Ⅳ依次连通,所述的管件Ⅰ、管件Ⅱ、管件Ⅲ以及管件Ⅳ采用上下开口的H型弯头管;第一水池1、第二水池2、第三水池3以及第四水池4深度逐渐变浅;第五水池5深度最深,内部设置滤料6,滤料6由相邻的金属网片固定,末端接入排水管8;所述的管件Ⅰ、管件Ⅱ、管件Ⅲ以及管件Ⅳ的底部进水口高度逐渐上移。所述的管件Ⅴ采用三通管,三通管底部狭长。所述的第一水池1、第二水池2、第三水池3以及第四水池4两两相邻,采用回转式设计。第五水池5内的滤料6设置前后两组,滤料6采用粒径在2-3cm栗炭材料;金属网片采用孔径为1cm钢丝网片。
如您需求助技术专家,请点此查看客服电线.探索新型氧化还原酶结构-功能关系,电催化反应机制 2.酶电催化导向的酶分子改造 3.纳米材料、生物功能多肽对酶-电极体系的影响4. 生物电化学传感和生物电合成体系的设计与应用。
1.高分子材料的共混与复合 2.涉及材料功能化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高分子热稳定剂的研发
高分子生物材料与生物传感器,包括抗菌/抗污高分子材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超分子水凝胶、蛋白质材料的合成与自组装、等离子体聚合功能薄膜、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SPR)、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生物传感器等。
1. 晶面可控氧化铝、碳基载体及催化剂等高性能、新结构催化材料研究 2. 乙烯环氧化催化剂的研究与开发 3. 低碳不饱和烯烃的选择性氧化催化剂及工业技术开发
1. 加氢精制 2. 选择加氢 3. 加氢脱氧 4. 介孔及介微孔分子筛合成及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