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小厕改大民生——庆阳市厕所革命工作存在问题及处理方法

    发表时间: 2024-07-04 作者: 产品中心

产品说明

  农村改厕是一项具有多重意义的重要工程,习对乡村振兴“改厕”做出重要论述:厕所的状况,关乎百姓生活,折射文明风尚,关系国家形象。厕改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

  庆阳市厕改工作根据相关要求,“十四五”期间继续把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引导,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坚决反对劳民伤财,搞形式、摆样子,扎实向前推进的总体要求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农村劳动力缺失、资金困难、卫生观念落后、监管缺位、改厕模式单一、技术力量薄弱、后续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的困扰下,制约了工作的顺利推进。宁县农村能源建设办公室针对以上诸多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解决办法。

  (宁县能源办大力推广“畜—沼—果”、“种-养-沼-加-销”循环利用模式,2022年指导众合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荣获国家级生态农场称号)

  庆阳市位于甘肃东部,四季分明、降雨量较为充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成为距西安最近的一个无重工业污染的地区,丰富的生态资源居西北之首,方便舒适的交通网络促成庆阳步入关中文旅经济振兴的快车道,提振庆阳各级加快人居环境整改治理转变“脏乱差”现状的决心,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提供一个舒适干净美好的招商环境。

  多年来,庆阳市将农村改厕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卫生创建、和美乡村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整合资源,积极推动改厕工作。截止2023年底,农村改厕统计年报显示,全市农村40.9384万户农户中,累计拥有卫生厕所农户27.8182万户,农村改厕普及率67.95%。通过改厕工作,全市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由于发展不平衡,改厕基础条件层次不齐,目前都会存在劳动力缺失、资金困难、观念落后、监管缺位、改厕模式单一、技术力量薄弱、后续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在改厕的关键时期,如不能正视存在的问题和探索解决改厕发展的瓶颈难点和痛点,就会造成整体工作的被动挨打,影响整体发展。

  (一)观念陈旧,劳动力严重缺乏。当地产业带动发展优势不强,导致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居家多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改厕劳动力严重缺失,难度较大。加之在家的部分老人观念陈旧,接受新事物认知力较差、较慢,改变卫生习惯的“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自觉投工投劳筹资的现象较少,需要积极开展教育和引导,这一些因素成为改厕工作的“拦路虎”和障碍。

  (二)健康卫生意识差。健康积极的卫生观念缺乏,预防疾病的意识十分淡薄。由于庆阳是一个空气污染较小,无重工业的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灾害较少,青山绿水,四季分明,昼夜温差不大,富氧环境优越,适于人类居住,相对别的地方较为平安,部分农村居民无传染疾病防范意识,对改厕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深刻认识,认为厕所本身就是个脏地方,多少辈人都这样使用,没必要花钱费力去改造,改不改影响不大,对改厕工作有抵触情绪。

  (三)资产金额的投入不足。庆阳农村产业以“牛羊猪鸡、果草菜药”八大支柱产业为主,群众经济收入低下,改厕资金筹措困难。农村改厕资金一般依靠政府补助,群众自筹,多方投入的投资机制。由于项目资金以奖补为主,只占改厕资金的一部分,要按照“进院入室”和“改厕的技术规范标准”要求确需群众自投劳力,自筹资金。但群众不愿投资投劳,一味地单靠政府补贴,造成改厕资金和实际所需建筑物资存在比较大差距,造成工作推进缓慢,质量差,问题厕所多的现状

  (四)组织协调推动不力。首先,改厕工作涉及多部门,先是卫生部门搞试点,现在又是农业农村部门和城建部门各管城乡一部分,主管部门牵头抓总开展工作协调难度大,工作推进缓慢;其次,“上热下凉”现象比较突出。省、市、县抓促力度大,而部分乡村干部不作为,慢作为,“推、拖、扯皮”难下决心,乡镇主管认识和抓促到位的,改厕工作进展就快,质量就高,群众反响就好,厕所使用率就高,反之,进展慢、问题多、群众意见大,想改的改不了,不想改的乱搞应付,导致很多问题堆积,严重影响工作推进。

  (五)改厕模式单一。从中央到地方,一致坚持在改厕工作中应因地制宜、宜水则水、宜旱则旱,选择简单实用、成本适中、技术成熟、群众乐于接受的卫生改厕模式。但部分县区简单生搬硬套,用城市和别的地方的模式,特别是对“生物质降解”坐便器的使用局限性宣传不到位,花三千多元购置一个马桶,发到农户家中,未与户下详细情况相对接,人口过多的用不成,严重超过降解能力。部分农户一年三分之二时间不在家中,用生物降解坐便器形成了“菌种因无人使用而饿死”,到使用时又得重新添加生物质降解原料,群众怕麻烦花钱,没办法使用成为摆设。同时,要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但部分乡镇为了方便起见,在能改水厕的农户家中强行推动旱厕改造,在洗澡间旁边有生硬的建了一个旱厕,形成资源浪费,群众意见较大。

  (六)技术力量严重不足。改厕工作已推行多年,只是在省市搞过数次县区分管领导培训,县级、乡镇业务骨干培训较少,只有在用时临时突击,导致技术指导人员业务能力和水平层次不齐,实施工程的方案各不相同,操作流程不规范,特别是在化粪池及坐便器的选址时,随意性较大,把技术规范置于脑后,出现了在高寒地区防冻层小于80cm;坑体底部未用“三七”灰土处理形成稳定层;混凝土底座标准厚度不够;进粪管角度达不到45度以上坡度,坐便器连接处未用结构胶处理,造成渗漏和透气(臭气),硅胶防臭器层次不齐,新建旱厕未加装无动力防雨帽,主动抽吸清排臭气,达不到防臭效果;粪道坡度达不到60度;未培训使用方法,本用土垫旱厕,部分群众却用水冲,致使粪污混合成为蚊蝇滋生场所,虫蛆的“加油站”等十余种明显问题,影响改厕质量,导致群众不能长期正常使用。

  (七)后续服务不到位。改厕工作“三分建,七分管”,改厕能否长期发挥效益,重点是后续维管服务,而这正是农村改厕工作中存在的最严重的“短板”。之前改厕的部分乡村维管站虽然建成,但服务人员和抽吸设施未能按要求发挥作用,只是空架子,没有真正投入有效工作,将长期改厕成果变成了“一次性”工程。改的时候轰轰烈烈,改后却形成无人问津的局面。

  (八)厕所粪污收集利用出现断层。部分乡镇就改厕搞改厕,疲于应付,对厕所粪污收集和利用去向一头雾水,没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只一味要求市、县给配发抽吸(粪)车辆,但没有指明改厕农户对粪污去处和会造成的二次污染的治理形成有效措施,干部、群众、企业只是对改厕工作“入口”管理,而对“出口”却形成了无人能管的现状。

  农村改厕的目的是建造符合标准要求且能方便使用的卫生厕所,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控制粪口传染和减少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发生和传播途径,提高农村居民卫生习惯和健康水平,结合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完善改厕帮扶机制,弥补劳动力缺失。农村大部分精壮劳力外出务工,给改厕工作带来较大困难,政府在整村推进中,乡村要建立劳力互帮协助机制,通过宣传劳动力帮扶的优势,积极引导村民自主、自愿的组织改厕,在农民申请新建庄基或者老庄基翻建、移位及新农村建设中,将厕所建设一同设计、施工,从源头抓起,另外改厕的申报应从农户、村组、乡镇、县市统计,一级一级自下而上,依需求来做安排,而不应从上而下分配任务。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其次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互帮带动投工投劳。要注意强弱结合,并发挥农村的亲情、血缘和邻里感情纽带作用,把农村的有限劳动力整合成劳动力团体,解决单个家庭劳力不足的问题。

  (二)增加投资渠道,减少群众自筹比例。农村改厕是农村爱国卫生运动,乡村振兴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县、乡整体规划的时候,将改厕工作及时安排进项目实施区域,以项目带动,群众“私建公助”等方式解决部分资金缺口;其次,以劳带资,筹工筹劳、集资建设等办法解决一部分群众缺少资金的困难;第三,用好国家以奖代补改厕资金,主要购置改厕的主要材料和配件,确保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保证各级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做到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实现奖补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每户中省奖补资金应不少于3500元,确保质量安全和实施工程质量标准,真正实现建一户,成一户,用一户的目标。

  (在农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中大力推广“种-养-沼-加-销”循环利用模式)

  (三)找准目标群体,强化宣传教育。农村进行厕所改造具有公共性,要找准实施农户主体,对改厕群体进行集中宣传教育,让农民了解改厕的好处,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同时,改厕宣传工作要做到:子女为老人建造一个“孝心厕所”,丈夫为妻子建造一个“爱心厕所”,爷爷奶奶为孙子孙女建造一个“天伦之乐厕所”。要抓住外出务工人员在传统重大节日、农忙时节等返乡之机,以电视、广播、微视频、快手、抖音等多种媒体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利用中小学讲台,在不影响学校正常课堂教学的前提下,积极进行卫生防疫健康知识和改厕转变卫生观念从小孩抓起,营造长效良好的改厕舆论环境。

  (四)加强技术力量培训,提高改厕抓落实基层干部的管理能力。加强县、乡、村改厕技术培训,水厕采用三格滚塑一体化粪池无害化节水卫生厕所改造模式,对于改厕模式,要根据各县区经济、风俗、地理等不同,选择适合的改造模式。总结出符合庆阳农村实际的六种组合模式:一是有效结合现有厕所和洗浴间,合二为一,缩小城乡卫生差距,进行资源整合,减少农户新建厕所的资金投入;二是对卫生间自来水正常的改厕农户安装冲厕水枪,符合卫生洁具标准的坐便器,硅胶防臭漏斗,提高群众入厕舒适度和卫生标准;三是对卫生间无水的改厕农户安装冲厕用小电泵、200升储水桶,收集雨水,循环利用解决冲厕用水困难,保证常年使用效果;四是对原有沼气池的农户将进粪管和沼气池进料口相连通,加装冲水系统,形成闭合循环模式,肥气两用,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五是对家中有行动不便的老人或者两三口之家且长期有人的农户,建议使用生物降解式旱厕,严格操作规范培训,并张贴温馨提示,注明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六是对用水十分困难的农户,建议改旱厕,对粪尿进行压土堆沤处理,储粪仓后盖加装阳光板吸热,加快粪便干燥和熟化分解,对防渗漏和排除臭气进行强化处理,加装无动力防雨帽,主动抽排,减少入厕臭味,增加舒适度,确保卫生、安全、整洁使用效果。宁县在焦村镇杨贺老村部建立改厕实训基地,将各种改厕模式1比1建成教具,现场进行教学,使农户和技术人员能够收到直观学习和理解。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达到了“总有一款适合你”的标准,进一步加强农村改厕的指导和培训,同时各乡镇聘请技术过硬,专业性强的改厕施工企业,对改厕项目户统一施工建造,避免了不合格建造问题的发生。特别是宁县在针对循环利用和节水环节,依托农户房前屋后雨水集流槽将雨水收集进储水桶,用来冲厕,一则雨水温度高,发酵快,菌种富集,发酵过程中臭味小,粪液浇地不板结,并且能为农户节省近百元水费,群众反响好,接受度高,也促使厕所使用率提高。

  (五)从源头抓起,严格产品质量管控。市农业农村局和市场监管局对全市改厕产品生产企业和施工企业从源头抓起,要求企业供货实行“一站式服务”,即生产罐体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三格式化粪池”卫生厕具品质衡量准则体系,罐体重量、厚度、防渗漏、产品标识等规范到位,并对配套的各类管材,洁具、防臭设施、冲刷系统等必须统一标配到位,进行产品备案,提供样品及市场监管部门专业管理机构出具的鉴测报告和有效合格证明。若发现问题,立即启动惩戒制度,坚决杜绝施工企业以次充好,配套产品不符合规范要求的产品安装到农户厕屋之中,影响改厕效果和群众满意度。并实行“红黑榜”对信誉和质量进行跟踪问效,实行从源头严格管理。

  (六)强化后续维管,提高改厕使用率。现实工作中抽吸车辆好配,但维管人员“稳定”难的问题一直困惑着乡村干部。市、县、乡共同探索以下方式解决这一难题。首先,发动群众开展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后还田,在每年的春种、伏翻和秋播三个关键时节,组织乡村干部宣传动员,对将粪污进行肥料化使用的农户,集中投入抽吸车辆和吸污泵及时拉运到田间浇施,对暂时用不上的农户,可在田间地头挖坑,铺垫塑料膜进行防渗漏处理后实现二次沤肥。其次,对不用肥料的农户,要求维管人员用抽吸车拉运到大型沼气工程和有机肥场进行干湿分离处理,成为沼气工程的粪源和有机肥场肥料来源,形成良性循环利用,达到无害化处理的目的,杜绝粪污二次污染的发生。

  (七)严把领导挂帅关,分类指导抓落实。农村改厕是现阶段农村发展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主战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县区农村改厕监管力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奖罚机制,追责问效机制,将“五级书记”抓改厕工作列上重要议事日程,尤其是县、乡、村书记是第一责任人,不仅要亲自挂帅,还要亲自出征,靠前指挥。县、乡党委书记要认真组织制定和审议改厕工作方案,研究部署农村改厕工作的教育发动、试点示范、工作推动、资产金额的投入、资源调配,夯实抓总抓落实,建立健全工作推动责任制是顺利完成工作的关键所在。其次,在工作落实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认真对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五年行动方案》明确不一样的地区农村改造目标任务,结合实际确定本区域农村改厕的优先顺序,集中力量,精准推进。对农民群众改厕意愿不强,技术模式不成熟,基础条件差的地区,要在每个自然组做一到两户样板,进行示范引导,可适当放慢进度,不能一味盲目追赶进度,贪大求快,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强行推广,造成好心办坏事,影响今后改厕工作顺利推进。

  小厕改,大民生,下一步,应将农村改厕项目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预防服务项目,改厕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卫生创建、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结合,积极推动,保障农村改厕顺顺利利地进行,确保到2025年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助力乡村振兴,共享文明健康生活。

  (张立霖简介:男,党员,农村能源工作技术骨干,以“三沼”综合利用为抓手,创新思路,组织果农积极开展“三沼”示范162处、累计面积达到6万亩。大力推广“畜—沼—果”循环利用、“种-养-沼-加-销”模式,以“厕所革命”为契机,充分的利用废弃物资源,设计建成多能互补绿色生态公厕,雨水集流冲厕循环利用等模式,被评为甘肃省厕所技术指导员、驻企业科技特派员,2022年指导众合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荣获国家级生态农场称号。)